blue系列全集剧情介绍:
[18] 陈勇、罗通秀编著:《西方史学思想导论》,武汉:武汉大学出版社,1995年,第2~3页。
[19] 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》,载《史学史研究》1999年第3期。
关于坚持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[1]
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,随着人们对“四人帮”影射史学的批判和对教条化倾向的清算,在学术界(包括史学界)一部分同人中间逐渐产生了对唯物史观的种种疑虑。从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,这种现象的出现,是可以理解的,或者说,这是可以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来加以说明的。当然,在种种疑虑当中,有合理的方面,如关于今后应如何更全面地来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、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等;也有不尽合理甚至有不同程度偏颇的方面,如认为唯物史观容易导致教条主义、唯物史观本身存在着“严重的理论缺陷”等。这两个方面的疑虑,在性质上并不相同,但在表现形式上,或在对待某些具体历史问题、史学问题的处置与解释上,又往往有相同之处。
这里,我就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,讲几点认识,和大家共同探讨。
一、治学当有宗旨,坚持唯物史观是坚持科学的历史观
古往今来,学人治学,当有宗旨。如孔子重“义”,司马迁尊《春秋》之旨,刘知幾强调为史之“义”和明确“指归”,章学诚尤其看重“史意”,等等。降至近代,梁启超首次提出,研究历史应有历史哲学,认为:“历史与历史哲学虽殊科,要之,苟无哲学之理想者,必不能为良史,有断然也。”[2]唯物史观作为一种“史意”、一种宗旨,或是一种历史哲学,人们遵循它的基本原理,进行历史研究,是理所当然的。在这一点上,过去的和现在的唯物史观的信仰者,是完全可以胸怀坦荡地坚持自己的治学宗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