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解印度少儿的电影剧情介绍:
在节选的《断鸿断尘缘》中,已属意于“余”的静子知道两家长辈的意思就拿话试探“余”。“余”却难以接受这份情,因为“余”已出家,而且“余”心里还有一个资助自己东渡探母的雪梅。但是“余”已出家以及雪梅的故事,又不能告诉母亲,拒绝母亲又会伤母亲的心,也难于向静子启齿。“余”在凡尘与超凡之间、在家庭责任与个人抉择之间的艰难选择与心理挣扎,是小说最成功之处,也是最具现代性的描写。
从第19章的致书到第27章,“余”告别静子,在西渡中将静子信物沉入大海,到上海后重披袈裟,又从麦家兄妹与潮儿那里得知,乳母已逝,雪梅为抗婚“绝粒而夭”。“余”先至乳母墓前,又去雪梅墓前,在“白杨萧萧,山鸟哀鸣”中悲悼不已。然而直到小说在悲剧中结束,“余”的内在矛盾也没有得到解决:悲愁泪尽,岂会心如木石?心如木石,岂会有无穷尽的弥天幽恨?这篇小说是作者梦幻般的自叙传,“余”的很多经历与作者的经历是一致的,小说中的主人公人称“三郎”,而“三郎”正是作者的小名。但在现实中,作者却一直没有与他的日本母亲相见,于是作者驰骋想象,使自己与母亲在小说中相见了。纵然如此,感伤还是压倒了欢愉,泪水浸湿了整篇小说。这种在感伤中表现自己的浪漫言说,成为郁达夫《沉沦》的先驱。甚至小说中“余”在东渡的大海上朗诵拜伦的《大海》,都与《沉沦》的主人公朗诵华兹华斯的诗歌,可以相互映衬。郁达夫以小说为作者的自叙传,在他之前的文本中只有《断鸿零雁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