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吉岭印度电影剧情介绍:
一方面,正是马克思破解了康德“自在之物”的秘密。众所周知,在康德哲学中,自在之物是一个基础性的、核心的概念。完全可以说,如果没有这个概念,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架构就无法支撑起来。在康德那里,自在之物通常有三层含义:一是感性刺激的来源,二是知性认识的界限,三是实践理性的范导性原则。康德以后的许多哲学家都起来批判甚至否定自在之物的概念。然而,大部分哲学家在这样做时,触及的只是自在之物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含义,很少有人触及第三层含义。但叔本华在这一点上却独辟蹊径,声称自己的哲学是直接接着康德的,他甚至认为,在他和康德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哲学事件。在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一书(1818)中,叔本华向我们揭示了自在之物的谜底:“自在之物是什么呢?就是——意志。”[32]在叔本华看来,意志是世界的本质,换言之,世界就是意志的逐级客体化。在人诞生以前,意志表现为盲目的冲动;而在人诞生以后,“认识之光侵入了盲目地起作用的意志的工地里去了,把人类有机体的纯生理机能照明了:在磁性催眠术中就是这样。”[33]于是,人们试图运用认识之光显示的真理来遏制意志,但归根到底,意志是难以遏制的,因为在这个世界上,“除意志以外,再没有什么存在的东西了;而它呢,却是一个饥饿的意志。〔人世的〕追逐、焦虑和苦难都是从这里来的。”[34]显然,叔本华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解读是创造性的,然而,他对意志的理解却是不现实的。他告诉我们:“意志本身根本就是自由的,完全是自决的;对于它是没有什么法度的。”[35]他不赞成康德把意志理性化,并称之为“实践理性”。在他看来,让意志去服从理性的命令,就像说“铁的木头”或“圆的方”一样,是自相矛盾的。叔本华没有意识到,尽管康德把意志理性化必定会陷入形式主义的道德理论,但他毕竟暗示我们:在理想化的状态中,意志并不是完全自由的,而是受制于什么东西的。康德认为,从表面上看,这个东西就是由理性认定的善良意志所颁发的道德法则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康德强调:“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(ratio cssendi),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(ratio cognoscendi)。”[36]从深处看,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三层含义上的自在之物,尤其是上帝的存在和灵魂的不朽。
相关影视:大吉岭印度电影